订阅

多平台阅读

微信订阅

杂志

申请纸刊赠阅

订阅每日电邮

移动应用

专栏 - 近观欧洲

欧洲银行熊市,欧债危机未了

赵永升 2016年02月23日

赵永升,365娱乐场专栏作者,全法中国法律与经济协会副会长。本专栏聚焦欧洲经济、文化及中国公司在欧洲的发展。
欧洲银行股暴跌对中国是否会产生影响?答案是显而易见的。除了上文所述的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传染效应,恐怕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应该还是在欧盟境内运作的中资企业。

2月8日正逢中国人喜庆春节,欧洲银行的市值却暴跌。欧洲银行板块重挫5.6%,其中希腊资产规模最大的三家银行下跌近三成;而在大银行中,德意志银行是跌幅最大的一家——德银盘中重挫11%,创2009年7月来最大单日跌幅,接近2009年元月创下的历史新低。

再看今年年初迄今,欧洲银行股也已整体下跌了20%有余,而美国银行股仅下跌了8%多。若单就德国和法国而言,银行市值则分别平均缩水了40%、30-40%之多;意大利等南欧国家的银行股更是下跌了高达50%,即银行市值减半,可见幅度之大。

欧洲银行股的整体暴跌,着实引起欧洲乃至全球金融界、政界与学术界的关注。那么,此番欧洲银行熊市究竟是预示着一场新危机的来临,抑或是旧危机的复燃?对此,可谓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。在笔者看来,这次欧洲银行市值暴跌,实质上还是欧债危机的旧“债”未了。

这场持续了长达七八年之久的欧债危机,按理到2014年底、最迟到2015年底就该算已经彻底过去。笔者也在之前的几篇文章中,将欧债危机的截止时间如此这般定义,然而,面对年初迄今欧洲银行股的状况,笔者也不得不重新考虑将欧债危机的终止时间往后推迟。

尽管是同样的“疑似银行危机”(笔者将其称之为“疑似银行危机”,是因为姑且还不能将其定义为“银行危机”,尽管已经显现出些许银行危机的特征),尽管是同样的“欧债危机后遗症”,但对欧盟不同的成员国而言,却有各自不同的成因。限于篇幅,本文不作过细探究,仅粗略按南北之别加以分析。

笔者在此先将欧洲银行分为两大类:“欧洲南方国家(South of Europe)银行”(下文简称“欧南银行”)与“欧洲北方国家(North of Europe)银行”(下文简称“欧北银行”)。此处的两个概念与我们常说的“南欧(Southern Europe)”与“北欧”(Northern Europe)不甚相同。

与笔者的此分法相对应的,欧南银行与欧北银行此番市值暴跌的成因也不相同。欧南银行,例如意大利的银行,主要是由于坏账过多、资金周转不济、企业破产所致。在“南欧猪国”这些国家,中小企业举步维艰,经营状况不容乐观,诸多企业只能申请清算。

由于欧洲大陆的绝大部分国家都是“基于银行之经济模型”(Bank-based economic model),与英美文化国家的“基于市场之经济模型”(Market-based economic model)迥异,因此一旦放贷出去的款收不回来、积累到一定程度,就会出现银行倒闭风潮。这正是意大利当下发生之事。

当然,倒闭的银行主要还是中小型银行。其中媒体报道颇多的一个退休老人因此而自杀,正是由意大利一家小银行破产所致。至于爱尔兰以及同属“南欧猪国”的葡萄牙、希腊,与意大利的情况大同小异,无非显现的时间点有所错开。

而德国和法国的银行,由于总体经营尚可,从理论上讲本应没有暴跌的基础。但由于随着“金融全球化(Financial Globalization)”的推进,“金融传染(Financial Contagion)”效应起的作用越来越大。此次由于欧洲南部国家银行的破产与信用危机,导致欧洲北部国家银行的信用也受到传染,进而引起银行股持有者即投资者的“金融恐慌(Financial Panic)”。

当然了,除了上述的“天灾”,“人祸”也是一个要因。比如,德银高管层在去年下半年发生了大地震,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组,但投资者并没有因此“受到感动”——自联席首席官约翰?克里安(John Cryan)上任以来,德银股价下跌了整整五成。有投资者担心德银的资本缓冲能力不佳,外加上德银的业绩不容乐观:德银2015年亏损68亿欧元,为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出现亏损,仅第四季度就发生净亏损21亿欧元,营收降至66亿欧元。

而欧盟针对欧债危机后期下的几副“猛药”,也是效果平平——

(1)欧盟几轮的“量化宽松政策(QE)”,也并非全都灵验;;

(2)多次的“负利率”政策也是如此,真正传导到实体经济的微乎其微;

(3)欧元的贬值,是个不大不小的政策举措,对刺激欧元区成员国的出口起到不小的作用,但同时对欧元区的进口也产生了抑制效应;

(4)之后,为了确保整个社会的稳定,欧盟诸多国家只能在社会福利上下功夫,换言之,都压到了社会福利这根稻草上了;而由福利带动的税收增加,反过来又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的负担。

最后,欧洲银行股暴跌对中国是否会产生影响?答案是显而易见的。除了上文所述的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传染效应,恐怕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应该还是在欧盟境内运作的中资企业。由于这些企业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打拼,在欧盟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基,尤其与当地的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商业及金融关系,其影响可见一斑。同时,由于欧洲诸多银行对中国也有相当规模的投融资项目,欧洲银行熊市也会对中国本土产生不小的影响。

至于中国工商银行西班牙分行刚发生遭到搜查、抓人的事件,由于进一步的准确缘由尚待西班牙警方公布,尚难以判断该事件是否与欧洲银行股暴跌有关联。但无论如何,工行事件恐怕将警示在欧洲营业的中国各个银行与其他中资机构,亟需熟知且遵守欧盟成员国当地的法规、条例,切不可想当然地以为在中国可以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的一个业务流程,必定能在西班牙或法国实行。

总之,欧洲银行股暴跌了,尽管在德银强力干预之后有所好转,但其昭示出“欧债危机债未了”的特性,足以让各方决策者感到有必要联手,最终为欧债危机及其伴随的银行危机找出解决方案。尽管银行熊市的表象大同小异,但其成因却不甚相同。因此,在寻求方案之时,也要针对各个不同成员国而对症下药。

(注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)

我来点评

  最新文章

最新文章:

中国煤业大迁徙

500强情报中心

财富专栏